行業分析 | 年內漲幅超28%,聊聊今年大熱的傳媒板塊
2023-08-07來源:廣發基金
2023年上半年,傳媒板塊表現優異,年初至7月末,傳媒指數(申萬)漲幅28%,位列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漲幅第二名,與此相比,同期大盤滬深300漲幅僅為3%。在6月21日前,傳媒為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漲幅榜首。
數據來源:Wind,2023.1.1-2023.7.31
具體到子行業方面,游戲、影視、出版、廣告營銷等幾大主要細分行業年初至今(截至7月31日)的收益率,均跑贏了A股大盤滬深300。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3.7.31
傳媒板塊上半年走強的原因?
為什么傳媒板塊能在上半年的震蕩環境中走出行情呢?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
1.傳媒公司基本面改善
疫后復蘇、內容監管邊際的放松,驅動傳媒公司主營業務的基本面改善。
具體而言,首先,隨著國家放松疫情防控政策,戶外的線下活動逐漸恢復。其中,人們逐漸恢復觀影消費習慣,帶動整個電影產業鏈走向復蘇,線下正常拍攝的恢復也有利于影視劇公司的制作能力回歸到常態。同時,電梯、影院、高鐵、機場等戶外場所人流的恢復,也有利于線下廣告公司業務的復蘇。
此外,國家對于游戲、影視劇等內容制作行業的監管尺度相對2022年邊際放松,內容供給端驅動市場更加豐富多樣。
2.AI技術革新為行業賦能
自2022年下半年開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持續取得突破,并逐漸“出圈”取得業界、市場和公眾的關注。新一輪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對傳媒板塊的各子行業均有不同程度的賦能,部分傳媒公司也積極介紹自身對AI技術的布局、遠景和進展,人們期待著AI技術對傳媒公司帶來重大革新,因此也為股價上漲提供了重要的催化動力。
3.估值具備吸引力
傳媒板塊自2015年年中以來經歷了近7年半的熊市,多數傳媒公司估值較低,足夠便宜的價格也為股價上漲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起點。
在具體的子行業上,游戲是今年傳媒板塊中表現最為亮眼的細分賽道,游戲指數年初至今上漲60%,位列124個申萬二級行業榜首。對于游戲行業的強勢行情,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2點核心驅動:
1.國家對游戲行業的監管邊際放松,例如游戲版號恢復常態化發放。更豐富的產品推出將帶來更繁榮的游戲市場,游戲公司自身業績狀況也將得以改善。
2.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對游戲的賦能很大。游戲公司一方面可以在美術等環節可用AIGC技術實現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可借助AI開創新的玩法實現增收。
圖:中國游戲市場收入及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
除游戲外,影視、出版、廣告營銷等細分行業也各有原因驅動上漲:
影視行業:
觀影消費復蘇,影視劇拍攝恢復。
影視內容監管邊際放松。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例如可借助AI提高動畫電影生產效率。
出版行業:
估值水平偏低,長期被低估。
多為國企背景,分享“中特估”提估值的紅利。
受益于人工智能技術,包括AI+教育、AI+數據要素等。
廣告營銷:
廣告市場復蘇。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例如“數字人”、AI生成廣告語等。
傳媒板塊現狀如何?
回顧傳媒板塊年內走勢,在經歷了一季度一輪普漲后,板塊于5月初沖高回落,隨著英偉達二季度業績指引超預期,作為AI產業相關的傳媒開始第二輪上漲,在6月20日到達高點,隨后步入回調階段,截至7月31日回調約18%。
總的來說,近1個半月以來,傳媒進入了一個震蕩回調的區間。我們認為,板塊這一次的回調,主要源于短期AI應用不及最初樂觀的憧憬預期,同時海外尚未出現持續爆款應用,A股對AI產業熱度下降,情緒和資金面都對股價造成了影響。
但目前板塊也有有利的因素,從基本面角度看,傳媒公司的業績整體符合此前預期;政策上,延續對內容制作的相對寬松的監管尺度,AI相關的法規在穩步推進和逐漸完善;同時,經過回調后,大部分傳媒公司的估值也回到了更合理的水平。
對傳媒板塊未來怎么看?
展望后市,我們對傳媒板塊充滿希望。一方面,包括游戲、影視、廣告在內的較多傳媒公司將逐步兌現業績;另一方面,我們認為AI技術或將帶來實質性的產業變革,而非僅僅概念的炒作,隨著時間尺度的拉長,終將有爆款應用誕生。同時,傳媒板塊當前估值回到合理區間,后續可以從業績、AI應用的兌現這兩個重點角度持續跟蹤,把握投資機會。
細分板塊方面,隨著7月初《消失的她》等影片票房超預期,預計今年暑期檔票房將超2019年,這或會對影視板塊相關公司帶來投資機會,但仍需關注票房超預期的持續性。
(作者:廣發基金研究發展部 徐運鐸)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資料不構成本公司任何業務的宣傳推介材料、投資建議或保證,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過往業績和獲獎情況不預示未來表現。投資者在投資基金前應認真閱讀《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認識基金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在了解產品情況及聽取銷售機構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期限和投資目標,對基金投資作出獨立決策,選擇合適的基金產品。
相關閱讀